前言:“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渐稀薄了……”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凭借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董宇辉也在其直播中大力推荐此书,并因此掀起了一波阅读热潮。这本书究竟有何奥妙之处,如何让读者如此沉醉其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本好书的精彩之处。
生死、命运与珍惜生命很多文学作品的主旨都是关于生死、命运与珍惜生命,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也不例外。书中的人物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一个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让人深感悲伤,感觉生命如此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夺走人的生命。但同时,又有一个又一个小生命的降临,让人充满希望。死亡也就意味着新生!读过这本书的人,会更加珍视生命。
记得书中有一次罹患瘟疫的时候,人们白天连夜地建造了一个担架,将患上瘟疫的人从村里远远地抬到草原上。由于气候原因,草原上的风更大,草更多,吸氧量增加,这是防病毒的重要手段。但即便如此,依旧有许多人不幸死亡。此时,书中一段话写得十分感人:“他们也许不知道,自从上面把命运的棋子扔下来,就没有谁可以像从前一样活下来了;他们也许不知道,雪原上今夜有多么的黯淡和寂静,有多少声音还被冰块封住,旋在人与人之间……”这段话表达了物伤其类的心情,人们活着,就是在为死亡努力着,我们必须要珍惜生命。
萨满、公平与义务萨满这个人物,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角色。往往他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这对于父母来说是多么的残忍。但是作为萨满,他能预料到很多事,但是却阻止不了很多事。作为普通人,他可以有亲情、爱情与友情。但一旦需要他成为萨满的时候,他又是那么的公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光辉,众生平等,虽然救助的对象可能曾做过恶,行过凶。但是他不能失去一个“萨满”的最基本责任力量和义务。
人与自然《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唯美的环境描写,以及对大自然、驯鹿和萨满等的描述,让人心向往之又很敬畏。对于太阳、月亮、大树、驯鹿、大自然给于的一切,鄂温克族人都怀着感激与敬畏之情。读完这本书,许多人都会对大兴安岭的深处产生好奇,想了解那里是否依旧有那充满灵性的驯鹿。想看看那里的景色到底是什么样子,想了解那里的苔藓是什么样子的。书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描写了鄂温克人生活的场景。四、文笔细腻、感情丰富
迟子建老师的文笔细腻且感情丰富,书中所描绘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真切地体验到那里的生活。特别是以“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为开头的一段话,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变迁,令人感叹岁月不饶人。书中还有许多感情丰富的描写,如“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地也被晒得弯了腰了”、“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它们变迁的感慨。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小说呈现给我们一种类、顺其自然、以坦然的态度面对生死的人生哲学。在作家笔下,对于生,没有过分的喜悦;死,也从不表现出过多的排斥。不仅死亡,对于人世间一切痛苦的描述,小说语言所表现出的整体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因为,作者最想在书中表达的,不是针对个体生命存亡的或喜或悲,而是对于民族消亡的深切哀婉。甚至还有对于文明形态的深刻反思。到底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进步
有人说这本书是鄂温克族人的百年孤独,我很赞同这种说法。
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在同样一片天空之下,在同样一片国土之下,见到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不一样的见闻。
这本书像一个画卷一样,徐徐展开,让我们看到了大兴安岭深处,也看到了那些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
《额尔古纳河右岸》向我们展现了鄂温克族这些鲜为人知的游牧经历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瑰宝值得去好好研究和保存。所有民族的生活都会在地球上留下独有的印记,但鄂温克族以其善良和热爱大自然的淳朴民风,已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刻画了浓重且有色彩的一笔。
如果你喜欢“民族史诗”,或者喜欢思考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意义,建议翻阅这本近几年难得的佳作,找寻作者的思想和呼唤。
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群山之巅迟子建著小店¥5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