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董宇辉的推荐,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真正大火。
董宇辉介绍这本书时说:“在距你千里之外的北方山林中,有一个地方,那里的驯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人们将心事诉说给山峰,将愁苦诉说给流水。他们在森林中相遇,也在森林中分离;在自然中获得,也在自然中失去。”
这部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的小说所展现的场景在董宇辉的描述下让人神往,然而也有人在读过这本书后不以为然,觉得并没有过于出彩的地方。
对于现代人来说,森林里的景色是美丽的,但也难免枯燥,鄂温克人的生活更是艰苦到让人望而却步,缺乏了美感。加上里面众多的人物和他们比较拗口的名字,通篇读下来,能记住的情节不多。
但我们常说一本好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上述想法的读者不妨再多读几遍,这时你的感受可能会有所改变。
鄂温克人逐水草而居,与大自然朝夕相处。每次搬迁营地,他们都会将生活垃圾深埋,建造“希楞柱”也从不砍伐大树,尽量不破坏植被,每次出猎,够一个星期的食物储备后,便绝不贪多滥杀。
对大自然,他们充满了虔诚和敬畏,对大自然的索取以满足生存为限,绝不过分索取,竭泽而渔。
万物皆有灵,对于驯鹿,对于森林中的各种生灵,鄂温克人认为和人类一样,它们都是自然中的一员,相互间要学会和谐共处。
而再随着精读,这时你可能会忽视其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人们生活起居的叙述,更多的感受是人和人之间的相遇与分离,人生的悲欢和无奈。
大自然是美丽也是残酷的,在自然中生存,人的生离死别显得尤为平常。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人,该怎样度过和看待人生可能才是作者要讲述的。
不管是在林中遭雷击而亡的林克,为救日本人而死的尼都萨满,“生于驯鹿,死于驯鹿”的列娜,在马背上睡着了,被活活冻死的拉吉达,还是被黑熊拍死的瓦罗加,为了救人不断舍弃自己孩子,最后祈雨而亡的妮浩,这些鲜活生命一个个的逝去都给人足够的感慨。
古往今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际上我们心灵的归属却与古人一脉相承,只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现代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对自身的思考越来越少,我们的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精神却愈发空虚。
所以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我们的心灵需要慰藉,需要把它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让它洗涤我们的疲惫和创伤。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鄂温克人的生活是单调的,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但也正是如此,他们对生命的探寻才更加的深邃而通透。
正如书中所说:“生命就是这样,有出生就有死亡,有忧愁就有喜悦,有葬礼也要有婚礼,不该有那么多的忌讳。”
古人常说,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只是其中小小的一朵朵浪花而已。
也正如王小波说的那样:“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在生命途中,我们多停留下匆忙的脚步,等一等落下的灵魂,倾听心灵原始的呼唤,找到生命的本真。
未来无法把握,我们只有更好地活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