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间里听了董宇辉这一段三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分享,迫不及待想分享给大家,这一段即兴分享,让人感觉酣畅淋漓,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看莫言的小说的时候。
水平啥的咱也不好说,让各位丈母娘、粉丝们自己看,还有分享给储教授,感受一下什么叫酣畅淋漓。
恰好我读书也一般喜欢读三遍,因为每一遍会有不同的感受。
1、读第一遍:
中国人偏爱大山大河,因为有山就有水,论语里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河边,有水也有山,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
中国有句话叫作: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就像陶渊明写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所以读到《额尔古纳河右岸》就会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表,然后不知所以,却又一往情深的对自然深深的眷恋。
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掩卷沉思,好似眼前有月,月下有河,河边有鹿,鹿角有风。人们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直到天亮。
当早上的阳光穿透山林间的一层薄雾的时候,整个山林苏醒了过来。当我们置身于那样的旷野之中,自然带给人的美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如果有幸曾经在这样的地方生活过,那你就能感受到四季的轮转,春天的温暖、夏天的清凉、秋天的收获、冬天的萧瑟。
而这一切已经在这里流转了几千年了,对大自然来说,人类是渺小的,任你人来人往,唯一不变的就是额尔古纳河缓缓奔流,地久天长。
对于这种辽阔的、壮美的自然景观,我们很难用言语去描述,但是多年前,苏子瞻(苏东坡)却写下了这样的经典名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仔细体会下,在《赤壁赋》中感受到的这种思绪跟你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感觉一样,体会到的是大自然的美好和沧海桑田的变迁。
2、读第二遍:
当你隔一段时间再读第二遍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事中的人,跟《百年孤独》一样,有那种荒诞的离奇感,人们在自然中获得,也在自然中失去。
人们生活在山野之中,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到一个技巧熟练的猎人,命运巧妙地把所有人联系在了一起,让你不知不觉走完了人生中的那些相遇和分离。
命运不会给你明确的指示,只是在暗中给你画了一条线,不管你顺从还是挣扎,来了的就来了,走了的也就突然就走了,这由不得你自己。
也许年轻时你爱得痴狂、恨得入骨,但等你再回头看时,你会发现聚散都随缘,等你听着老歌开始回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就不这么遗憾,后来,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
从大自然带来的触动和愉悦,到人和人之间毫无征兆地相遇与分离,你再次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候,你会发现命运是那么的无法捉摸,却又无法逃脱。
3、读第三遍:
当我第三次再看这套书时,我的感受是:社会发展太快,但人却走得太慢。
从原始部落走到电灯电话,从电子产品到互联网,从高科技到人工智能,在短短几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也许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没改变,但是外面的世界却已经变了。
人类历史已经有万年到万年了,驯化小麦、水稻差不多只有1万年,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头,我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什么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大概年前,人类的技术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改变速度是人类无法适应的。当这些变化波及到鄂温克人的时候,他们原本沿袭了千年的传统被迅速地改变了。
鄂温克族最后一代酋长也已经去世了,随着逝去的还有那传统千年的信奉自然之神的萨满,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他们通过巫舞来跟大自然沟通,目的是祈福消灾。
就像我们离开家乡去大城市的时候,而爷爷奶奶却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晒着太阳,坐在台阶上对着天空发呆。
这也是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三遍时的感慨,他们还在固守着以前的生活方式,而年轻人已经无法有同感了。
外面是日新月异的新世界,而他们是一个落后的文明,他们逐渐被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也许你以为鄂温克族的经历跟你没什么关系,其实在AI面前,也许我们都跟鄂温克族一样,每一次技术的跃升,必然会有人受益,有人被淘汰。
这是董宇辉的即兴分享,从遥远的额尔古纳河讲到了鄂温克族,从古老的文明讲到了现在的高科技,从命运讲到了文化的变迁,宇辉的文字表达也有泥石俱下之感,扑面而来将人淹没其中。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老师的作品,曾荣获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董宇辉曾多次推荐,在直播间已经卖掉了多万本了,甚至说自己以后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三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让人身临其境,能产生共鸣,即使没读过的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希望你不要错过这本好书,不读《额尔古纳河右岸》对不起董宇辉的这番分享和推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