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的兴安岭是我永远写不完的乡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这句话吸引进了《额尔古纳河右岸》。
通过迟子建笔尖的流淌,我仿佛穿越到小说里那个时代的额尔古纳河畔。在幽深的森林里,驯鹿在山峦溪流间奔跑,桦皮树恣意地生长。太阳每天早上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
与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夜晚住在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抬头透过希楞柱尖顶的小孔就能看月亮和点点繁星。随着季节的变化与驯鹿一起不断地迁徙。
“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风会吹散我心里的愁云;心烦了,就到河边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日月星辰,轻风流水就是我的医生。”生活充满温情和诗意。
“书犹药也。”一本好书,它足可以带我们开阔视野,了解不同的世界。坐在斗室中拥抱山川河流。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才发现我对于浩渺宇宙、茫茫星辰的了解不过如河伯观海。
作者用清秀安静的文字,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画面感的原始生活场景。
小说最打动我的是鄂温克族人作为大自然最虔诚的子民,他们对于人生绝境的态度,以及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中彰显出来的人性的顽强和坚韧。
大自然有它温情慷慨一面,也有它凶险残酷的一面。鄂温克族人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在艰难地对抗着严寒的天气、猛兽的袭击和瘟疫的侵害。
他们崇敬自然,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一切草木生灵都充满敬畏和怜惜,从不过度索取。
他们崇敬火神,相信火种是有生命的。每次搬迁都把火种用厚灰覆盖放在桦皮树桶里带着,从不熄灭。不管路途多么艰难,只要带着火种,光明和温暖就会伴随着他们。
然而,命运对一些人是严酷的。森林,对鄂温克族人来说,是故乡,而对一些人来说只是材料。
有一天,鄂温克民族居住的森林,进驻了大批的林业工人。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驯鹿生存的空间不断被挤压缩小,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在历史的蜕变中,属于鄂温克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乡连同文化,以及他们传统中的东西被冷落、被遗弃,乃至无情斩断……
离开森林的鄂温克人怀念与大自然亲近的生活。可是仅仅一个回眸,曾经属于他们的世界就永远地消失了。
小说就像一首悠长的挽歌,和着额尔古纳河流淌激起的涟漪,引发读者去思考人类的生存困境。
当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碰撞,在历史和现实交汇节点上,人类该如何取舍呢?
答案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