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我是卡卡。
一个用读书、写作疗愈人生的80后宝妈。
迟子建,年凭借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数万人读过,豆瓣评分高达9.0!
这本书语言十分精美,读来就像是欣赏一副曼妙的名画,让你忍不住沉浸。
阅读经典,不妨试试这部书。
被董宇辉疯狂推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3句话治愈了。
1
01.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人生路上,我们会出现迷茫、不知如何前行,这是所谓的迷茫期。
我们在寻找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常常被眼前的世界,迷惑,失去本心。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我们活得这么累,到底是为什么?”
有网友回答说:“有太多人想通过他人的认可来衡量自己,慢慢地把自己弄丢了。”
回看现实生活,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人生选择的案例数不胜数。
当你在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充满冒险的创业间犹豫的时候,你犹豫的是来自社会对“好工作”的定义:稳定、收入高。
你迷茫,不知如何抉择,是因为你在意来自外界的声音。
当你在事业上升期和婚育期存在矛盾时,你犹豫的是他人对“好女人”的定义:女子最重要的事是结婚生子。
你挣扎,不知如何选择,是因为你在意了太多。而这是属于你的人生,这是属于你的仅此一次的人生。
“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在别人眼中的人生,一次是活自己心里的人生。”
下半句:“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人生的结局,故事总会结束,人总会离去。
那麽说来,我们岂不是活着毫无意义?反正无论如何选择,我们的故事总会结束,就像《额尔古纳河右岸》上那些逝去的灵魂,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慢慢陨灭,他们一个个轮番登场,又一个个谢幕而去。
意义是什么呢?意义是活着的过程。
史铁生说:只要你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
是目的,而不是过程。
把人生目标从目的转向过程,是抵抗人生绝境的唯一目的。
事实上,我们唯一能拥有的,也只有过程,一个精彩的人生过程是无法被剥夺的,即使是死神,也无法将精彩变成不精彩,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就像樊登老师所说:“非体验,不人生。人活着就是为了探索不一样的路径,体验不同的经历。”
哲学家包尔生曾说:
“你不知道结局什么时候到来,因此这样安排你的生命吧,使你可以在明天欢乐地死去,也使你可以有力量和勇气度过一个漫长的生命。”
好好活着,好好体验,拥有生活,拥有过精彩的体验,那就是人生。
2
02.“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
伤口都可以愈合,然后结痂,脱落。
我们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起,但是其实人的心里却有无法愈合的伤,那些结痂脱落的伤口留下抹不去的伤痕,在阴雨天里缓缓疼痛。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面临多次亲人离世,她的父亲勇猛彪悍,且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意外离去;
她的母亲郁郁寡欢,最终也抑郁而亡;
她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睡梦中冻死,还带走了她肚子里还未出生的孩子;
她的第二任丈夫,她的长子,她的弟弟,她的外孙女……他们就如同璀璨的流星,耀耀生辉,却又一闪而过。
一次次的离别,在“我”的内下留下大大小小小伤口,都说亲人离世是一生的潮湿。
“我”便在潮湿中舔舐自己的伤口。
《额尔古纳河右岸》传递出强烈的生死痛觉,让人难以承受。有人说这本书没翻过一页,就是一场死亡,每一次死亡背后是撕心裂肺的离别和一生的潮湿。
唯有用生命去疗愈内心的伤口,与潮湿共存,体悟人生的离别体验和这难以愈合的伤口。
3
03.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条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狱。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悔,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
简单来说,世间有两条路,一条现实之路,一条精神之路。
生活中,不少人到了中年,工作稳定,生活幸福。
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既无远虑,也无近忧。
然而,人们看不见的是,脱下华丽外衣的他们,却时常在深夜,独自站在窗前唉声叹气。
灵魂深处的呐喊让他们无法对怀揣的梦想视而不见,可是生活早已将他们深锁在牢笼之中,无法挣脱。
就像生活满地都是六便士,人人都忙着低头寻找六便士,而忘记抬头,看见自己心中的“月亮“。
既是少数人抬头,看见了月亮。也会在六便士和月亮之间做一番挣扎,然而终究败下阵来,成为他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在这条精神之路的前行,是人生追求的真正道路。
在精神世界,不断前行,不断修炼,看到自己我,看到除了现实世界之外的世界。
4
04.写在最后
董宇辉曾在直播间特别自豪的说“我一定要死后,在我的墓上刻一句话:我把一本非常好的书卖出万本。”
他疯狂推荐的就是《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
书中有一段关于生命的感悟:我懂得了真正长生不老的是天上的东西,水中的投影不管有多么美,它都是短命的。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震撼我们的,不是故事情节的精彩,神秘文化的吸引,是另一种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消失文化的遗憾、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