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和民族乡举行巴斯克节庆祝活动。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9日电(记者魏婧宇、赵泽辉)初秋的暖阳洒在原木搭建的木屋上,五色的花朵在窗外花园里绽放。“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屋内传出悠扬的民歌,这里是80岁的俄罗斯族老人玛璐夏的家。
玛璐夏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是中国 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生活着多名俄罗斯族人,约占全国俄罗斯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玛璐夏虽已80岁高龄,但身体硬朗,身着蓝底白花连衣裙,戴着同色系的耳环和手镯,银白的头发包裹在淡雅的花头巾里。她忙着烤点心、腌酸*瓜,不时哼唱几句民歌。
“看现在我们生活多好,以前可不是这样。”玛璐夏感慨地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家里日子很苦,我们吃穿都成问题。”她说,以前家里没钱买肉,自家园子里种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钱买糖和蜂蜜,就做大蒜味的列巴面包。
小时候的玛璐夏很爱学习,但家里买不起文具,她哥哥就把两块木板用铁丝绑起来,抹上炉灰做成黑板,用桦树皮做成笔记本。那时候也没有铅笔,玛璐夏把旧电池切开,把里面的铅倒出来用。
依靠养牛养羊,玛璐夏家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我们那时候比起来可是天上地下,不仅上学不成问题,而且都到外省上大学了。我外孙女就在浙江省读大学。”玛璐夏骄傲地说。
年,额尔古纳市开始发展旅游业,玛璐夏成为 批*府扶持的家庭游接待户。那时已经66岁的玛璐夏立志要“干一番事业”,她将房屋改造成民宿,接待前来感受俄罗斯族风情的游客,如今每年仅旅游收入就有近5万元。
传统俄罗斯风格木屋被改造成民宿。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恩和的重要产业,年接待游客数从10年前的不足2万人次增加到如今的60多万人次,像玛璐夏家一样的家庭游接待户也增加到了多户。依靠旅游业,当地的俄罗斯族已经全部实现脱贫。
到恩和民族乡旅游,不仅能欣赏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品尝俄罗斯风味的美食,还能体验丰富的俄罗斯文化。
“每年4月份的巴斯克节,是俄罗斯族隆重热闹的节日,也是游人前来的 个高潮。”玛璐夏说,巴斯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用绢花、彩带和彩蛋将家中装点起来,街上飘着浓浓的面包香,游客到家中和他们一起过节。
每当有游客来到民宿中,玛璐夏都会唱一曲俄罗斯民歌欢迎他们。年,俄罗斯族民间歌曲被列入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玛璐夏成为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曾经多次录制俄罗斯族民间歌曲的唱片,但最喜欢的还是在家中为远来的游人轻声歌唱。
来恩和民族乡旅游的俄罗斯游客。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百灵鸟儿轻轻地歌唱,草原雄鹰啊展翅飞翔,俄罗斯族生活在这里,这就是恩和我的故乡。”这是玛璐夏最近经常唱起的一首民歌。高歌一曲后,她笑呵呵地说:“我的一生就像是故乡发展的剪影,以前是羡慕别人的生活,现在人人都羡慕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