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额尔古纳市 > 额尔古纳市特产 > 探讨气候对古代蒙古人精神特性的影响

探讨气候对古代蒙古人精神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7/16 11:09:04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1/

文?十八

编辑?往史里说

——气候对古代蒙古人精神特性的影响——

关于蒙古人的起源及其生活,最早的记录见于波斯史学家、曾经担任过蒙古伊利汗国宰相的拉施特所撰写的《史集》。

其中记载:“大约距今两千年前,古代被称为蒙古的那个部落,与另一个突厥部落发生了内讧,终于引起战争。“

据值得信赖的贵人们所转告的一则故事说,另一些部落战胜了蒙古人,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使他们只剩下两男两女。

这两家人害怕敌人,逃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除了一条羊肠小道,历尽艰难险阻可达其间外,任何一面别无途经。

在这些山中间,有丰盛的草和气候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叫额儿古涅—昆。‘昆’字意为‘山坡’,而‘额儿古涅’意为‘险峻’,这个地方意即‘险峻’。

那两个人的名字为:捏古思和乞颜。他们和他们的后裔长时期居留在这个地方生息繁衍。”

这里极其概略地叙述了蒙古人当初去额尔古纳前的历史背景和当时额尔古纳的地形地貌及其地名的意义。

拉施特共用两页半的篇幅叙述了蒙古人到达并离开额尔古纳的情况。

但拉施特所说的时间即“大约距今两千年前”,他指的是距他写《史集》时的13世纪末14世纪初年前,但经研究表明这个时间有较大失误,应该是公元5世纪前后。

拉施特进一步记载:“当这个民族在这些山里和森林里生息繁衍,他们所占的地域显得日益狭窄不够时,他们就互相商量,有什么好办法和不难的办法,可使他们走出这个严寒的峡谷和狭窄的山道。

于是,他们找到了一处从前经常在那里熔铁的铁矿产地。他们全体聚集在一起,在森林中整堆整堆地准备了许多木柴和煤,宰杀了七十头牛马,从它们身上剥下整张的皮,用那些皮做成了风箱。

然后在那山坡脚下堆起木柴和煤,安置就绪,使这七十个风箱一齐扇起火焰,直到山壁熔化。从那里获得了无数的铁。

我们了解到,古代蒙古人生活空间的最大范围,是南至洮儿河,北至雅玛岭,东至小兴安岭,西北至雅布洛诺夫山脉。所考察室韦部落的时间范围是约在4世纪至10世纪。

那么,在这样时空里面,自然气候如何,它对古代蒙古人的影响如何,我们对此进行考察分析。

历史事实表明,生活环境的气候特点与人的精神特性的形成大有关系。因为所谓生活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不仅改造环境,同时环境也改造人。

对史料进行系统考察,可以大致了解各室韦部落的空间分布和社会结构,由此确定他们当时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空间范围,以便于考察其自然气候。

《魏书》是由北齐人魏收于公元年撰成。《魏书·失韦传》记载:“失韦国,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

有学者考证,啜水指今绰尔河,盖水指今哈伐罕河,屈利水指今雅鲁河,捺水指今嫩江。

从上述表述看,北朝(—)时失韦的生活地域,离高句丽北的旧肃慎国里,离大同余里,离洛阳里。

在今嫩江流域以西,额尔古纳河上游以东,北至黑龙江,南至洮尔河流域。部落还没有形成统一联盟,且于武定二年遣使向北朝献物。

到了隋代,对室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有五部。

此时室韦也“无君长,人民贫弱,突厥常以三吐屯总领之”“南室韦在契丹北三千里,土地卑湿,至夏则移向西北贷勃、欠对二山,多草木,饶禽兽,又多蚊蚋。

渐分为二十五部,每部有余莫弗瞒咄,犹酋长也。死则子弟代立,嗣绝则择贤豪而立之”“气候多寒”“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分为九部落,绕吐纥山而居。

其部落渠帅号乞莫贺咄,每部有莫何弗三人以贰之。“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又北行千里,至钵室韦,依胡布山而住,人众多。北室韦,不知为几部落。

据多位学者考证,隋朝的南室韦即北朝的室韦,但其内部已分解为二十五部,各自有其酋长,其地在嫩江流域。

据前人屠寄考证,贷勃山即达巴库山(即兴安岭),欠对山即今伊勒呼里山。

据郑英德先生考证,南室韦活动范围在今黑龙江西部、内蒙古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一带。

北室韦在南室韦北里,有九部各有其莫何弗,在今额尔古纳河东西两岸及黑龙江上游南北两岸一带。

从以上我们也了解到了,古代蒙古人生活空间的最大范围,是南至洮儿河,北至雅玛岭,东至小兴安岭,西北至雅布洛诺夫山脉。

所考察室韦部落的时间范围是约在4世纪至10世纪。那么,在这样时空里面,自然气候如何,它对古代蒙古人的影响如何呢?

据拉施特《史集》记载,过去就称之为蒙古部落的生活环境,即“蒙古斯坦地区,寒冷异常”。

蒙古地区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天严酷寒冷和深雪多霜;夏天炎热雾雨,多草多木、多湿多雾、多兽多蚊,但根据有关记载夏天炎热干燥且时间短暂。

“小冰川期于2世纪后半叶正式到来。公元和年的冬季非常寒冷……恶劣气候一直持续到公元3世纪末……4世纪和5世纪还有更糟的状况。

那么,小冰川期的中国北方,寒冷到多少程度,具体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当代是回暖期。

但,即使是全球变暖的20世纪,蒙古地区依然是异常寒冷。

因此我们难以想象从3世纪开始起年小冰川期里古代蒙古人的极度寒冷和冰天雪地的严酷环境。在那种恶劣环境里生存和延续,需要何等的意志和智慧。

而能够繁衍生息下来,说明他们经得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法则的考验和磨炼,能有效地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已经锻造、培育和具备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有精神品质。

那么,他们到底培育了哪些精神品质。我们从他们的居住和生产方式中可以总结出典型几条。

1.表现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身强力壮意志坚强,猎技高超辛勤劳作,既狩猎又养畜还务农。

3.社会意识增强,团结互助,明显具有了集体主义精神。

4.初步走向精致,尊重技艺和理性,能酿酒、做铁器和乐器。

5.爱喝酒,喜欢自由豪放,坦率正直,但易导致懒惰和粗笨。

我们不难发现,北方气候下的人恶习少而美德多,非常真诚和坦率。

“炎热地区的人民几乎总是因怯懦而沦为奴隶,寒冷地区的人民则因勇敢而享有自由。对此丝毫不必感到惊诧,这种效应来自自然原因。”

由此可知,古代蒙古人的某些重要精神品质,是他们能动地与北方恶劣气候之间长期相互作用。

并在身体生理上发生适应性变化的结果,并成为他们心智和技能中稳定持久的能力和习性。

——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gunazx.com/eegnstc/1558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冀ICP备20000015号-4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