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额尔古纳市 > 额尔古纳市特产 > 古墓的户主背后,是一个有故事的古老民

古墓的户主背后,是一个有故事的古老民

发布时间:2024/5/15 14:40:52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给力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考古圈最近有了新动静。

青海省血渭一号墓“户主”的身份初步确认了,也顺带辟了个谣,这块大坟和《鬼吹灯》里那座“九层妖塔”没啥关系。

墓主人就是个肉眼凡胎的普通人,不会啥妖术,倒会点权术:据考古学推断,他是7世纪吐谷浑王国的一个汗王。

这王国和国王的称呼,一听就不太像是东土大唐来的。没错,吐谷浑国正是鲜卑人所建。虽说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但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祖上也阔过

王国叫“吐谷浑”,国名的来源很简单:老国王叫这个。

AfterthedisintegrationoftheXianbeistate,nomadicgroupswereledbytheirkhagan,MurongTuyuhuntotherichpasturelandsaroundQinghaiLakeaboutthemiddleofthe3rdcenturyAD.

鲜卑国解体后,大约在公元3世纪中叶,游牧民族由他们的慕容吐谷浑可汗率领,来到青海湖一带肥沃牧场。

TheTuyuhunEmpirewasestablishedin,includingmorethandifferentandlooselycoordinatedtribesthatdidnotsubmittoeachotheroranyauthority.

吐谷浑帝国建立于年,包括多个不同的、松散协调的部落,这些部落互不服从,也没不服于任何外强。

而奠基人吐谷浑和他的继任者们,全都姓“慕容”。

《天龙八部》里有那个见天嚷嚷着“复兴大燕国”的慕容复,就和吐谷浑共享一个老祖宗,同属“慕容部鲜卑”。

不过,慕容复夙夜忧叹的“大燕国”却并非吐谷浑这帮人搞的。

咱们看图说话。

4世纪挥兵南下、成了气候的慕容鲜卑,总共分成东、西两波。

西边的是吐谷浑他们,咱们上面说了,盘踞在青海、甘肃西北部一带,征服了蜀汉虎将马超的姥姥家——羌人。

东边的,才是先后建立过前燕国、后燕国的那么一帮人。慕容复认的是他们。

别看慕容家大业大,在整个“鲜卑宇宙”里,它只是众多耀眼明星的其中一颗。

中原文明的迷弟

说来挺拉胯的。

慕容复公子想要复兴的大燕国,实际上统治时长加起来不超过60年,而且还断断续续的:分成了“前燕”和“后燕”,一个赛一个地早夭。

真正在中原站稳脚跟、有模有样地享了将近多年国祚的,则是鲜卑人的另一支——拓跋鲜卑,他们建立的国家便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代表性王朝——北魏。

而正是这颗称霸中原的鲜卑明星,一脚把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踹到了历史舞台的边缘。

别怪拓跋老铁不是人,只怪中原文明太迷人。

AstheNorthernWeistategrew,theemperorsdesireforHanChineseinstitutionsandculturesgrew.HanChineseadministrativemethodsandpenalcodeswereintroducedintheNorthernWeistate.TheattractionofHanChineseproducts,theroyalcourtstasteforluxury,andtheprestigeofChinesecultureatthetimewerethefactorsinthegrowingChineseinfluenceintheNorthernWeistate.Xianbeitraditionswerethuslargelyabandoned.

随着北魏的壮大,是鲜卑帝王愈发渴求汉人的制度和文化,于是汉地的行政模式和律令法规引入了北魏。中原王朝的作物丰茂怡人,奢侈品深得王公贵族的欢心,而中原文化也在鲜卑人当中素有雅名——种种因素,让中原文明的影响愈发强大,而鲜卑族的传统也因此遭到废弛。

——维基百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行汉化的路上,身为一国之主的孝文帝拓跋宏一骑绝尘,充分起到了“模范作用”。

经济上,拓跋宏祖上虽是游牧民族出身,但入主中原后,生产理念成功地切换到了“农耕模式”,推行了均田制、三长制等系列改革政策,强化农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文化上,拓跋宏可谓给自己的鲜卑文明下了“杀手”。

首先,他明令禁止说“北语”(鲜卑语),全国只能说单音节的汉语。生活在中原的许多鲜卑人不过两三代,就把老家话忘了个底掉,以至于鲜卑语到了隋唐时期,在中国基本失传。

不说鲜卑语还不算完,拓跋宏还做了一个“真·违背祖宗的决定”:鲜卑姓照样得改。

TheNorthernWeisEightNobleXianbeisurnamesweretheBuliugu,Helai,Dugu,Helou,Huniu,Qiumu,Gexi,andYuchi.TheyadoptedChineselastnames.“步六孤、贺赖、独孤、贺楼、忽忸、丘穆、紇奚、尉迟”这北魏八大鲜卑贵族,纷纷改用了汉姓。

这件事上,当领导的以身作则:拓跋宏带头把自己的“拓跋”改成了汉字“元”。

白居易的好基友、唐代大文豪元稹,就是拓跋鲜卑皇族的本家,不过人家就从没想过“复兴大魏”这种不靠谱的事儿。

上至贵族,下到平民,身在北魏王朝的鲜卑人,姓氏都来了一次大换血。

姓氏、语言、生活习惯,鲜卑人民和汉族人民日益趋同;都长着一副东亚面孔,又没通婚的禁忌,于是逐渐难分彼此,两个民族合二为一,成了“新汉人”。

所以现居中国北方的汉族人,保不齐就流着鲜卑的血;而中国文化中,也在大家不知不觉中,刻下了鲜卑人的印记,并传到了世界。

中华文化中的鲜卑印记

远的不论,咱们中学学过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说的就是一个鲜卑族妹子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推测木兰是鲜卑人是有依据的,咱们从诗里就可以找理一理线索:

TheKhanhasorderedagreatlevyofmen。

可汗大点兵。

TheSonofHeavenwasseatedintheHallofLight。

天子坐明堂。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篇》(中英双语·诵读版)

一会儿“可汗”,一会儿“天子”的,看来还没叫顺嘴。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当时正处在一个北方民族逐步汉化的节点。在南北朝时代,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北魏了。

AtdusktheycametotheBlackWatersside.

暮至黑山头.

——《中学生必背古诗文篇》(中英双语·诵读版)

“黑山头”位于当今内蒙的额尔古纳市,这块地在北朝是柔然的地盘。这说明木兰的部队,隶属于拓跋焘北伐柔然的大军。进一步证实了木兰从军发生在北魏时初期。

那为什么木兰不可能是从军的汉人呢?

因为在《魏书》里写了,北魏前期,汉人只管“勤服农桑”,搞后勤工作;打仗由鲜卑的世袭兵包办。鉴于“阿爷无大儿”,鲜卑少女木兰只好替父从军。

尽管咱们中国人会试着去考究木兰究竟是汉人还是鲜卑人,但故事走出了国门,到了迪士尼的动画和电影里,这位“对镜贴花黄”的少女和其他讲中文、写汉字、穿汉服的人一样,都是Chinese。

人家老外分不清楚汉和鲜卑,咱们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毕竟,现在本来就是一家人。

以前贴门外镇宅的两位门神爷,其中一位便是鲜卑人,大家可知道是谁么。

答案是左边的那位尉迟恭,他是鲜卑尉迟部的后人。

二位门神的老板、唐太宗李世民,也有一半的鲜卑血统:他的母亲太穆皇后是鲜卑宇文部的后人。

唐太宗的继任者——唐高宗李治,鲜卑血统也很明显,因为他母亲长孙皇后是鲜卑拓跋部人。

别看血渭一号墓主人所出的吐谷浑鲜卑和中原文明没什么交集,也没接受汉化,但发生在他们家族的一个故事,同样在中国耳熟能详。

吐谷浑王慕容阿豺死前,把20个儿子和族人召集在一起。他让人折断1根箭,“啪”一下就断了。

然后,他让又让人把20根拿在一起折断,结果一束箭怎么也断不了。

这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单支的容易折断,而多了就难以摧折。你们只要戮力同心,然后社稷江山就大有可为。

人物咱们可能对不上号,但剧情还是相当熟悉的。

后来,这则中国故事传到了日本,江户时代民间的小说家还把它用在了本国的寓言上“三矢の教え(三矢之训)”,人物换成了日本战国时代名将毛利元就和他三个儿子,并流传至今。

现在,和鲜卑关系最接近的民族是生活在西北、东北地区的锡伯族。而在北魏拓跋家曾经称雄的中原大地上,已经不见这个古民族的名字。

与其说销声匿迹,鲜卑更像是完成了历史性的融合,加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鲜卑人留下的故事传说,则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活跃今天频繁的国际交流当中,为人喜闻乐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gunazx.com/eegnstc/1538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冀ICP备20000015号-4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