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喊麦歌曲《惊雷》碰瓷出道,很多人纷纷鄙视其粗劣低俗,还顺便鄙视了东北文化。更有专门的所谓东北文化学者翻译解读了歌词,内容充满对东北的偏见。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人转,喊麦与社会摇,成了东北的文化标签。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东北的文化越来越边缘化,被当成猎奇的笑话,被广泛的污名与误读。近一亿人的精神生活,就此因为话语权的丧失而被歧视和调侃,实在让人心寒。但无人关心并不代表不存在,任何苦难与落寞也不能抑制这片黑土地上的文化悸动,反而只会激发出更为蓬勃的生机,让更多新的文化幼苗倔强求存。
东北音乐并不落人后
年火爆大江南北的《野狼disco》,那种追忆全民清唱散装粤语时代的情怀。
浓妆艳抹的妆容、骚情十足的歌词甚至妖娆的表演形式下沉重的主题,是二手玫瑰乐队的特长。
东北题材的电影杀入荧幕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妄想逃离破败生活的残酷闹剧。
《钢的琴》灰霾的天空之下,巨大的冷却塔,下岗后个人的尊严与生活的挣扎。。
《无证之罪》贡献了国产剧近几年最恐怖的反派,宛如一个路上随处找得着的质朴民工,真实的令
人生寒。
新“东北作家群”已经形成
双雪涛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在《收获》杂志年第2期上的发表。双雪涛先后获得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第十四届台北文学奖、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年《南方人物周刊》年度青年力量奖、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奖、年智族《GQ》年度作家奖、第十届辽宁文学奖特别奖等一系列奖项。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斑宇的《冬泳》,被易烊千玺所推荐。
郑执则借助《鲤》发起的“匿名作家计划”成名,他的成名作《生吞》。
年代上千万人的东北下岗潮,时至今日也少有一部沉重作品予以记录,也少有人去探寻这样辉煌的一代人,如此寂静无声的落幕中背后的凄凉。这些东北作家的写作,就像一封晚寄了二十年的信,安慰着步入人生暮年的父辈,纪念那一段无法言说的创伤。